太平洋戰爭(又稱第二次世界大戰)再次讓臺灣的社會進入新的篇章…戰爭的摧殘使得臺北唱片行遭波及、先前唱片製造者(日本人)遷出導致日後必須取得護照出國錄製唱片,與政權更迭後社會普遍對著作權意識消退等影響之下,讓臺灣留聲機與唱片文化出現明顯的斷層。在新統治者的威權掌控之下,動盪的社會風氣讓創作者們只好安分守已,致使臺灣歌曲文化出現一段空窗期。 台語流行歌曲空窗期為1945至1952年間,此時並非完全無作品問世,歌曲多以演出或電台的形式默默傳唱,更沒有正式錄製發行。創作者以描述生活困苦與「苦戀式」愛情,隱諱地訴說社會動盪、人民困苦的無奈。「苦戀調」是戰後歌曲的情歌特色,相較閨怨風格較為寫實,從幻想愛情的弱女子轉為歷經風霜的愛情,即使遭遇背叛與欺騙仍對愛情嚮往的情感表現方式。 〈思念故鄉〉 周添旺 詞 / 楊三郎 曲 1950後出現的港歌受到日本漁業復興的影響,臺灣出現許多翻唱日本港歌,因存有殖民文化的背景,當時民間有不少在語言、文化與音樂性等方面的轉換相當熟練的人才,也成為此類型歌曲在臺灣盛行的助力。「海港」是許多悲歡離合的場所,故內容也融合了空窗時期苦戀的元素,並加入戰後臺灣農村崩壞、政權集中等社會背景。部分港歌在空窗期時已藉由電台形式流傳,1950年後因唱片工業復甦,便得以將其重新錄製。 〈補破網〉 李臨秋 詞 / 王雲峰 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