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代背景

1945~1970

太平洋戰爭(又稱第二次世界大戰)再次讓臺灣的社會進入新的篇章…

戰爭的摧殘使得臺北唱片行遭波及、先前唱片製造者(日本人)遷出導致日後必須取得護照出國錄製唱片,與政權更迭後社會普遍對著作權意識消退等影響之下,讓臺灣留聲機與唱片文化出現明顯的斷層。


在新統治者的威權掌控之下,動盪的社會風氣讓創作者們只好安分守已,致使臺灣歌曲文化出現一段空窗期。

台語流行歌曲空窗期為1945至1952年間,此時並非完全無作品問世,歌曲多以演出或電台的形式默默傳唱,更沒有正式錄製發行。
創作者以描述生活困苦與「苦戀式」愛情,隱諱地訴說社會動盪、人民困苦的無奈。
「苦戀調」是戰後歌曲的情歌特色,相較閨怨風格較為寫實,從幻想愛情的弱女子轉為歷經風霜的愛情,即使遭遇背叛與欺騙仍對愛情嚮往的情感表現方式。

〈思念故鄉〉 周添旺 詞 / 楊三郎 曲

nee_工作區域 1 複本 5

1950後出現的港歌受到日本漁業復興的影響,臺灣出現許多翻唱日本港歌,因存有殖民文化的背景,當時民間有不少在語言、文化與音樂性等方面的轉換相當熟練的人才,也成為此類型歌曲在臺灣盛行的助力。
「海港」是許多悲歡離合的場所,故內容也融合了空窗時期苦戀的元素,並加入戰後臺灣農村崩壞、政權集中等社會背景。部分港歌在空窗期時已藉由電台形式流傳,1950年後因唱片工業復甦,便得以將其重新錄製。

〈補破網〉 李臨秋 詞 / 王雲峰 曲

紲落去

suà--lo̍h-khì

1960年代
民營廣播雖仍遭警備總部管制,但因工業化的廣告需求無法嚴格掌控禁歌。

1960末期
民營廣播式微國民黨退出聯合國,為維護民族正統性加強推廣中華文化,並以國語為主要播音語言。

1973-1987
《廣播電視法》使得台語「被消失」,再度壓縮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…

- 歌曲故事 -

此歌曲原名為《戰火燒馬來》,由1954年嘉義革新話劇團的成員為舞台劇「戰火燒欲來」所寫的詞,並交由作曲家楊三郎協助譜曲。

然而作品尚未公開發表前,原作詞者便因思想問題遭到槍決,楊三郎怕遭受牽連後請周添旺重新填詞,同時將歌名改為《思念故鄉》才得以完成。

原作詞者的故事在解嚴後、楊三郎先生逝世前都未被揭露…歌曲創作背景正面臨臺灣農業支援國共內戰的糧食危機,以及土地改革(三七五減租、公地放領、耕者有其田)等政策影響,大量的佃農收入劇減成為隱形失業者,此舉造成臺灣社會產業結構改變,迫使農民紛紛離鄉求職。歌曲中透過景物具體描述好景不再的農村生活,也反應著時代裡集體人民離鄉的共鳴悲歌。

- 歌曲故事 -

此為戰後最早的港歌,歌曲描述了漁民為求生存,仍得順應悽慘的生活,將網補好、再度出航,而歌名中的「網」也意指「望」象徵回歸從前生活的希望已破碎,試圖一針一線的慢慢縫補與修復。

另外,也是臺灣港歌中少數有出現重新相聚的快樂場面,因遠行與離鄉在當時被視為一種「有去無回」的印象。但其中漁獲滿載而歸的描述,真實卻並非如此,是因歌曲完成後遭到查禁才加以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