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 代 背 景 1 8 9 5 ~ 1 9 4 5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,臺灣被割讓給日本,開始接受殖民統治。這段時期,日本的傳統文化與近代文明都深深地影響臺灣…流行歌曲工業在1920年代末期於臺灣萌芽,而留聲機和唱片便是其發展的關鍵。從最早期的台語流行歌曲如〈烏貓行進曲〉和〈桃花泣血記〉,強調摩登化和自由戀愛,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現代文明和開放價值的嚮往。1930年代開始,流行歌曲逐漸在臺灣社會遍地開花,台語流行歌曲如〈望春風〉、〈白牡丹〉、〈雨夜花〉等作品相繼問世,讓此成為當代重要文化的一部分,也見證了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情感和歷史。 1910年代社會中的新民謠運動由日本人主導。台語流行歌曲在無徵兆下直接出現…1931年,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出品的黑白無聲影片《桃花泣血記》在隔年引進臺灣放映時,為了宣傳電影和增加票房,創作了同名宣傳歌曲〈桃花泣血記〉,而其也被認為是臺灣第一首台語歌曲之一。 電影劇情講述富家子金德恩愛上牧場僱工之女陸琳姑,但因身份階級懸殊而無法突破封建禮教,最終以悲劇收場。配樂〈桃花泣血記〉的歌詞中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戀愛的心境,並隱約透露了臺灣人對新女性和文明世界的憧憬。 詹天馬 詞 / 王雲峰 曲 李臨秋 詞 / 鄧雨賢 曲 〈望春風〉於1933年由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,成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是當時臺灣音樂市場上的重要推動力量。藉由與鄧雨賢等音樂家的合作,迅速受到廣大臺灣民眾的喜愛,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,也為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日治時期的台語歌曲風格中的「閨怨歌」,是一種以描述女性因思念而感到哀傷或怨懟的歌曲類型。這首歌創作靈感來自於元曲《西廂記》中「隔牆花影動,疑是玉人來」的詩句。